斗门赵氏家族祭礼相传源于宋代赵氏皇族的祭祖仪式,赵氏家族迁至珠海斗门大赤坎、南门以及新会、台山等地已有700余年历史。
祭礼分为春秋冬三祭、家祭及婚庆祭,除家祭外,其余均在家族祖祠进行。其中,春秋冬三祭分别于春分、秋分和冬至日举行。以春祭为例,春分日在祖祠正厅设置祭坛,点燃香火,摆放猪牛羊三牲及其它祭祀品和供品。待到既定吉时,恭迎德高望重的族老、有身份功名的人士、周边赵氏族人代表、村中辈分较高的老者和执事者等进入祖祠正堂,其余村民则在祠堂外参与祭祀活动。正堂内,主祭者移步走到先祖神位前,恭请总神主和诸神主到位,参神降神列席进食,而后依次进行初献、再献、三献之礼。当中包括摆设祭品,分年龄、辈分站位,上香、跪叩拱拜、跪读祭文、焚烧祭文、进献糕饼、果蔬祭品、焚烧宝帛及劝食等,随后接受祭肉,后辞神、纳主。祭祀礼告成后,鞭炮齐鸣并鸣放三响山炮。祖祠前面众村民摇旗欢呼,鼓乐队高奏欢快的乐曲。婚庆祭除新人与宾客等敬奉祖先外,新郎则行结发加冠命字礼,有族中长者给新人结发,宣读子孙千亿万代繁昌的祝词,行加冠礼,簪花、挂红后行命字礼,升挂字架,安放米箩。
至于家祭,传统上有大祭、平祭之分,大祭多于每季度第二月或冬至、立夏、季秋、忌日、清明举行,逢元旦、端午、中元、重阳、腊日、除夕、生辰则举行平祭。如今,大祭多改为已故父母生日忌辰或四季各举行一次,符合“存时做生、殁祝阴寿”的传统习俗,以寄托对已故父母的深切怀念;对历代亲长的祭礼,则选在除夕、清明、端午、中元、重阳等节日举行规模小祭祀,以寄托报恩和追思之情。
斗门赵氏家族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祭祖习俗,牢记儒家倡导的孝祖之礼和宋太祖赵匡胤“族无亲疏”、“不恃富而轻贫,不恃贵而轻贱”的大训,以规范族人的言行,促进社会和谐、祈盼国泰民安。斗门赵氏家族祭礼彰显着强烈的教化性,通过祭祖仪式家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不断得到强化,传统上尊老敬贤的礼仪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,对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