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口莲山歌是五桂山客家山歌中历史最久、流传最广的一种,主要分布在中山市境内的五桂山、南朗、神湾及三乡、板芙、坦洲等镇乡。明嘉靖年间的《广东通志》“风俗篇”中关于“畎亩之民山歌野唱亦悠然有自得之趣”的文字,就生动地记述了古代客家人唱白口莲山歌的情景。
白口莲山歌大多采用男女对唱形式,先由男歌手运用小嗓演唱提出问题,再由女歌手唱答。唱词多为七字句,上下两句构成一番,表现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。曲式结构也相应分上下两句,上句尾音落在“1”(宫)音,下句尾音落在“5”(徵)音,旋律婉转流畅,节奏自如多变。曲调有采茶调、叹情、唱花、唱情、顺口溜等多种。
白口莲山歌产生于五桂山区与沙田水乡交界的地方,客家文化和疍家文化相互交流、借鉴、融合,是白口莲山歌的显着特征。如它用客家白话唱咸水歌调,吸收了山歌高亢和咸水歌柔美的特点;它的歌词所用的“啊”、“啊咧”、“嗳”和“啰”等衬字,男唱“妹啊哩”、女唱“兄啊哩”等衬词,都是从咸水歌吸收而来。但与咸水歌不同的是:白口莲山歌在起腔部分唱一句嗓腔,而后经常出现五度跳进,句尾部分还常用滑音,旋律显得跌宕起伏,音韵独特,悦耳动听。
白口莲山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较为独特的文化价值。但目前在五桂山地区,能够演唱白口莲山歌的不过10人,且大多年事己高,加上外来文化的涌入,年轻一代的审美取向转变,多对白口莲山歌失去兴趣,人才断层现象明显,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和保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