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东汉乐也称“外江乐”、“中州古调”、“国乐”、“儒家音乐”等,是中州音乐和潮汕民间音乐经过长期的结合,在原中州音乐的二黄、西皮、大板等板式的基础上,吸收潮乐、庙堂音乐、昆曲、椰子曲的优点,形成独特且具有地方色彩的一种民间音乐。现主要流行于普宁市故城洪阳和周边乡镇,其影响遍及揭阳、潮州、汕头以及客家地区的梅县、兴宁、大埔等地。
广东汉乐的“音律”保留了中国古代民间的雅乐音阶,特点为“七律制”音阶,有很大的游移性,其中“4”(fa)、“7”(xi)两音最为突出,游移性最强。广东汉乐可分为“儒乐”、“中军班”、“外江弦”三大类。儒乐为过去文人雅士所偏好的一种室内音乐,以丝弦乐器为主的演奏,主要有古筝、琵琶、椰胡、洞箫等。中军班又称八音,包含戏曲吹唱(皮黄戏、小调戏)、大调吹奏、小调吹奏、祭礼音乐、喜庆音乐等,以唢呐主奏乐器,奏曲牌音乐,配以大鼓、苏锣、大小钹、碗锣、铜金、小锣、马锣(八音用)等打击乐器。外江弦是潮汕人针对“儒家乐”而起的独特称谓,指该音乐形式是从长江以外地区进入潮汕,以示与潮州音乐的区别,演奏时以头弦领奏,扬琴为定音,配以椰弦、二胡、笛子、洞箫、三弦、琵琶、古筝等。
头弦是广东汉乐的特色乐器,俗称“吊圭子”,它的弦杆比较短,约60厘米,弦筒的前筒宽5厘米、后筒7厘米,弓长约为75厘米。头弦定弦为西皮63,二黄52两调。演奏时手法多样,有八种基本奏法,一手弓拉尽,叫“长弓”;送至1/3而复拉回,叫“短弓”;调中前音已尽,后音未来,顺手添字将弓带转,叫“带弓”;逐字平均送去,叫“平弓”;短声连奏,叫“摧弓”;忽然停止,叫“顿弓”;摧弓或停止之后忽作长音,叫“跌弓”;曲调中应有的音故意省去,叫“偷弓”。
普宁地区的汉乐与大埔的广东汉乐为同源异流而各具特色,历经百年而不衰,其历史文化价值弥珍,其流源、沿革、发展对研究中原音乐在岭南地区流变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。然而,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日趋多元化,如今年轻一辈对传统音乐大多不感兴趣,老一辈艺人随着年岁增长退出舞台或离世,人才队伍青黄不接,广东汉乐面临濒危的处境,亟待加强传承与保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