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州音乐产生于雷州半岛一带,宋、明以来中原移民南下,雷州半岛民间音乐艺术受中原文化影响,不断吸收、融合其他音乐形式,于明清时期形成秉赋独具的雷州音乐,至清末民初盛行一时。1960年,经音乐工作者记录、整理并正式命名为“雷州音乐”。
乐种丰富是雷州音乐的一大特征,其包括民间吹打乐、小牌、雷剧音乐、古代雅乐,雷州道教音乐和佛教音乐等多种形式与内容,在长期流传发展过程中,各个乐种之间相互影响、吸收、交融,又各具特色。
民间吹打乐、小牌是雷州音乐的主要部分,其曲调节奏规整明快、主音突出、调式鲜明。调式以商调式、羽调式为主,间有宫调式;风格以雄壮威武、激越热烈见长,兼具委婉、轻柔、古朴等特色;代表性曲目有《将军令》、《坐门楼》、《十三支》、《散花曲》等。雷剧音乐是在民间吹打乐、小牌的基础上,根据戏剧需要改编创作而成,主要为渲染戏剧气氛的器乐曲,并按照戏曲程式确定为曲牌,如《幽怨曲》、《丰收曲》、《对枪》、《春风玩柳》等。后来,这些曲牌独立出来或被改编、插进某些新编曲目中,如《欢天喜地》等。雷州古代雅乐指清代祭孔活动时使用的音乐形式,其曲调庄严肃穆、曲速缓慢、节奏规整,歌词属四言体,现有《迎神乐•咸平之章》等六章传世。雷州道教音乐是雷州音乐最早的乐种,多在民俗活动中演奏,并根据其使用的场景不同而分为吉事与凶事两类,富于叙事抒情,近似戏曲的中、慢板唱腔,现存曲目有50多首。雷州佛教音乐分为赞、叹、颂、念、白五种,曲调丰富多彩,旋律流畅优美,现有曲目50多首。
雷州音乐常用乐器有唢呐、二胡、笛子、锣、鼓、钹等。演奏时,民间吹打乐多用四支唢呐配以大锣、大鼓、大钹,其旋律刚健威武、热闹异常、充满阳刚之气;而小牌和道乐、佛乐则是小唢呐配以二胡、笛子、小锣、小钹,旋律轻松明快,显示出委婉轻柔的气质。
雷州音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,是岭南音乐的重要一支,历经百年而不衰,其内容丰富、种类繁多,是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草根艺术,其历史文化价值弥珍。
随着现代文化娱乐生活方式增多,雷州音乐的发展陷入困境,以往民俗活动中的雷州音乐多被现代流行音乐所取代,而古代雅乐已经失去生存、延续基础;随着老一辈艺人日渐逝去,人才更加缺乏,年青人中鲜见有人肯学习技艺,雷州音乐的传承状况堪忧,有消亡的危险,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抢救和保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