咏春拳是中国南拳的着名拳种之一,广州天河的咏春拳由广州黄沪芳(人称“米机王”)在秉承原有咏春拳的基础上,借鉴南北各种拳术精华,并揉合西洋搏击及摔跤等现代拳法发展而来。
咏春拳(广州天河)的拳法以实战为主,动作简单实用,短巧精准。其要求掌握力点变化,主动争取接机会接近对方,出奇制胜。劲力柔化至刚,灵变厚实,守中用中,强调腰马配合充分发挥出雄厚的威力。其技法的理念是以中线为攻防核心,中线亦称子午线,即双手向前平伸合十,高与肩平,双手与肩膀成等腰三角形的中线。中线原理即出拳都对着中轴线打,对方摆拳时自己中线出拳更快,若对方出直拳,自己可以转腰卸膊再出拳。以此来避开对方拳头,拉长对方力臂,缩短己方力臂,到点时再全身发劲。在徒手格斗中,以双手为主,相互配合作出简单直接有效的攻击,在最短时间内出手结束战斗。强调“消打同时”,即与人交手时,进攻动作与防守动作同时配对使用,一手进攻或防守,另一手也要兼顾攻防或协助发劲。此外,在中线原理、以手为主、把握战机、腰马配合、连消带打等有利于近打快攻的技法基础上,还强调连击技术,“拳不一发”,以快速变化的节奏,直接控制对方,使对方无法思考难以应对招架,注重一招制敌、一击必中,方显功力所在。
咏春拳(广州天河)基本招式主要有十二路散手、小念头、沉桥、标指、黐手、六点半棍、二字钳阳夺命刀等等。除此之外,还有木人桩、藤圈手等辅助练习。木人桩可作模拟对敌的练习。习练者用其训练,可锻炼手部接触部分之刚强性,全身整体活动性,步法之灵活性。藤圈手基本包含咏春拳上三路的主要手法、身法和心法。通过藤圈有限的空间来规范练习者出手的角度,方位和力量,增加肩、肘、腕三个关节和韧带的柔韧性和灵活性,加强双手配合使用的协调性。
广州天河的咏春拳具有清晰的传承体系,动作简单实用、短巧精准,劲力柔化至刚、灵变厚实,其武术蕴含着丰富哲学思想,又包含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精髓。近年来,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,传统习武的社会氛围日渐淡薄,拳馆生存状况也不容乐观,加之受到外来拳术的挤压,咏春拳(广州天河)的生存与传承面临着巨大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