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门东艺宫灯在造型和结构上具有古典风格,是将中国传统工艺运用于照明灯具的产物。东艺宫灯不仅是江门地区大型祭祀活动专用灯,也是港澳、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区慈善筹款投灯活动的指定圣灯,甚至被当作海外华人餐馆的标志性符号。
相传,南宋末年,一位李姓宫灯匠人流亡到江门新会,从而带来了宫灯制作技艺,他的后代们一直继承祖业制作宫灯。大约清代光绪年间,后人李希焱在江门长堤开设了宫灯瓷业行。清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,江门被定为通商口岸,商业日益繁荣,对外交往更加频繁,宫灯行业兴旺发展。1930年,李希焱之子李发继承祖业。40年代中期,李发之妻将故宫紫禁城的饰物白描下来,并记录注释。此后,李发将宫灯生意渐渐转移到香港,并依照妻子描绘下来的宫廷饰品图案加以改造,制成现代宫灯。改革开放后,李氏后人将东艺宫灯制作技艺带回江门故里,并在此地生根开花。
江门东艺宫灯采用木料、玻璃等传统的材料,使用可折叠式的设计, 方便携带。宫灯分高、中、低不同档次,以制造宫灯大小的不同要求取材开料。宫灯的尺寸、型号、款式多变,由25cm*25cm~150cm*150cm不等,甚至有3000cm~6000cm的特大型宫灯。木材有高档的缅甸红木、中档的柚木,其次日本白木,以不易变形为基本要求。先按要求备料、开料、出槽、挑花、拼件、配活插件,在绢、玻璃上作画、上色,并固定、安装、结穗、挂饰、装灯。其雕刻法,是以铁丝锯穿,再用刀刻,然后用铁丝磨其空隙,并经过多次打磨修整。木材制造灯架及龙头挂件、配件,丝穗用以编织最具中国传统的中国结、流苏等多变的挂饰。
插扇根据宫灯大小取材定制,画玻璃是在内壁作画,先将玻璃内壁磨砂,有利光源透出柔和光线,及方便上色,然后在玻璃上画上中国传统花鸟山水画。绘画使用特制的颜料,俗称“灯胆油”,以求光线透出,并能映出透彻的中国花鸟画。在内壁作画,题字是反写的,以简洁明晰为主。由于宫灯精细,故要求画要画得精致、工整。在玻璃上作画比绢布更具耐久性及安全性,极具观赏艺术价值。
由于现代家居的发展,宫灯使用日渐式微,东艺宫灯渐渐衰落。另一方面,海外华人社区的传统文化逐渐西化。同时,由于宫灯传统制作技艺复杂难学,出现后续乏人的局面。